中国天然资源报:构筑科技防线 守护一方平安——天然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的探索与成就

中国天然资源报:构筑科技防线 守护一方平安——天然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的探索与成就

近日,《中国天然资源报》刊发了一篇对天然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的报道,重点介绍了该实验室在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造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自2015年以来,该实验室在灾害形成机理基础研究以及监测预警技术装备的研发上,积极构建了一套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下面内容是对这篇报道的详细解读。

科技成果丰硕,筑牢防灾基础

自成立以来,天然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在过去的8年中,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授权专利125项,公开发表SCI/EI论文156篇,出版专著8部,并参与编制相关标准9部。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实验室对科研目标的坚持与初心的坚守。

该实验室特别注重针对我国东南地区山地丘陵特有环境的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关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频发的天然灾害,为福建省的地质灾害防御、监测预警等重要决策提供科学支持。这种由学说到操作的科学探索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地质灾害防治职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重点:群发性地质灾害

福建省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为“点多、面广、规模小、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柳侃指出,福建境内复杂的地质成因及频繁的台风暴雨,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频发生。近年来,该实验室把研究焦点放在了群发性地质灾害上——即在某一地区内多种地质灾害同时发生的现象。

2022年,实验室开始体系研究群发性地质灾害,通过收集历史灾害资料、现场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归纳出福建省群发性地质灾害的六条规律性认识。比如,天然斜坡坡度为30至45度、土层厚度不超过3米等条件,都是群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实际防灾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路线。

监测预警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为了更好地监控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实验室研发出一系列先进的监测预警设备。其中,自主研发的电阻率测深式土壤含水率监测仪,能够实时监测目标区域的岩土体含水率,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设备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在保障监测数据准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及地质特性,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模型,经过严谨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筛查出高风险区,并编制了相应的易发性分区图。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增强了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还有效地减少了潜在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

科普宣传与公众参与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的突破,实验室还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宣传职业。通过举办地质灾害智慧的科普活动、微电影的拍摄,以及各种形式的宣传,实验室旨在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提升其防灾避险的能力。

实验室联合省天然资源厅等单位,拍摄了以地灾群测群防为主题的微电影《守护》,通过生动的故事务节和实用的防灾智慧,吸引了大量观众。这类活动让科普智慧更加贴近生活,使公众在娱乐中进修了防灾避险的基本常识。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在过去的3年中举办了59场地灾智慧科普宣传活动,受益人群达195万人次。这一系列科学普及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防灾觉悟,为确保人民生活财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向未来的科技创造

作为天然资源部的重要科技创造平台,实验室未来将继续发挥其科研优势,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社会的提高与创造。实验室始终秉持“服务于社会、全力保障民生”的理念,力求实现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科技创造和科学普及的双翼推动下,天然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将继续为全国的地质灾害防治职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构建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努力。

中国天然资源报所报道的天然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的成就,充分体现了科技在地质灾害防治职业中的重要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天然灾害形势,该实验室不断创造,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大众的生活安全保驾护航。未来,我们期待着通过这样的科技力量,推动更安全、更美妙的社会提高。


您可能感兴趣